2008年10月19日

步道

加拿大人十分重視步行的權利與品質,地方建設別的可以省,步道(trail)則絲毫馬虎不得。大溫哥華東邊一個十幾萬人口的小市,最近規劃以六十九萬加幣的預算全面整理與闢建各處的步道,以配合未來的多元化交通藍圖。

只要走出家門,立即可以感受步道的好處,平坦的路面,不用老是耽心踩到水洞裡;足夠的寬度,不必隨時準備閃避對面來人的肩膀。路口無障礙設施尤其做得徹底,大街小巷通行無阻,斜坡與路面的銜接非常平滑自然,流暢的造型曲線與行人道順服地連結在一起,時見老人乘坐電動輪椅來去自如,遠征商場購物亦非難事,一大包掛在椅後從容回家,宛如迷你的有車階級。獨居耆老在這裡仍可過著一定品質的晚年生活,出門不必仰賴別人是其主因之一,步道的貢獻實功不可沒。


市政府規劃中的步道有五種,行人徒步與單車、滑板多用途的;通往馬路、步道的;市區一般行人走的;連接公園綠地的;森林裡曲徑通幽的,其路寬與材質規格都各有不同,他們不厭其煩地逐一歸類設計施工,完工後給人的感覺是妥善服貼,理當如此。


十幾年前初到國外,急欲探究東、西方生活文化的差別到底在那裡,記得當時的第一個印象是,在所謂的先進國家,什麼樣的用途就有什麼樣的東西,不是隨便拿驢當馬湊數的,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專業化。過去一直以為優越的經濟條件和科技水準造就了西方文明,後來發現並非完全如此,文明的起因應該是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關懷。反之,若是缺乏認真做好這些事情的誠意,自然做來做去都不像那麼回事兒。


很多人都知道加拿大有一條Trans Canada Hwy(橫貫全國的一號高速公路),我們從溫哥華開車到洛磯山,只是其中的八百公里,已經感覺到工程的浩大,朋友曾以一個多禮拜的時間開車到東部去,帶著爐子每天在路邊煮小火鍋吃。


還有一條比較不為人知的是Trans Canada Trail(橫貫加拿大的步道),理論上可以徒步旅行從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如果中途沒被野獸吃掉的話。很多步道其實徒有其名,常人鮮少踏入,沿途連個鬼影都沒有,只有風颼颼地吹著,頭頂上蔟葉密佈不見天日,森林裡一片死寂,只聽見自己踩著一層層乾樹葉的腳步聲,這時突然蹦出一隻小松鼠來都會把人嚇個半死,還敢往前走嗎?


媒體不時報導單人行動失蹤的消息,在加拿大失蹤多半是凶多吉少,因為幅員廣大,無人地帶太多,假使線索不夠明確,實在很難搜尋,即使沒遇到狼熊豹類,夜裡凍也凍死了。不過也有幸運的例外,一位十九歲的青年失蹤八天仍然獲救,但他是夏天翻車到路坡下沒人發現,現場還不算怎麼荒郊野外,而且有車殼的保護,父母說他平日愛好運動身體強壯,上擔架時卻也奄奄一息,若是換了別人,恐怕很難撐那麼久的。


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車分道做得很好,每循石板步道拾級而上,環顧蒼翠的樹林,吸一口鮮活的氧氣,來時的塵囂竟隨山風而去,登高未幾卻已氣喘汗浸力不從心,念及前人築路的艱辛豈止步行登山而已,真是一步一腳印感佩在心。


在台北近郊登山常有到處都是人的困擾,好不容易行經步道轉彎處,兩端只見樹不見人,正待想像人在名山叢林中的清幽空靈,偏又有架煞風景的飛機當頭低空掠過,隆隆之聲不絕於耳,簡直是片刻安寧都難企求。在溫哥華,即使是假日,森林公園裡人還是不多,在偌大的林子裡再一散開,可以永遠王不見王,四處望望不必加上任何想像根本就是身在原始叢林中,不要說飛機,有時連隻鳥都沒有,地上的蟲蟻野獸倒全是真的,絕對清幽,也夠刺激的了,這時候心裡想的是快來個人吧!就算來個恐怖份子也比見不到人要好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