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溫哥華的特色之一,尤以冬季為著,經過長期的觀察,即使盛夏期間,這兒的晴天也很少持續兩個禮拜以上,通常晴不過一週就會下點雨,遂有多雨之名。
來溫哥華遊覽的人有時會乘興而來,敗興而返。飛機降落時是大晴天,步出機場卻下起雨來,一路綿綿密密地下到回去的時候,在往機場的路上,又見陽光普照。
近日每天早晨起霧,朦朧一片濃得化不開。印象中台北的霧是在少年時,冬天比較多,一早騎車上學,喜歡在霧中穿梭的感覺,彷彿整個世界都是神秘有趣的,說不定你所期待的人會忽然在霧裡出現呢!曾幾何時,不知道是人口太多還是什麼緣故,台北市區不再有霧,大家把彼此的面目看得一清二楚,趣味也消失了。
霧散即晴,不散則雨,這裡的雨常與霧相重疊,煙雨濛濛,靜宓的街景,多有意境啊!細雨到了寒冬變成雪花徐徐而降,飄絮灑鹽差可擬,就更有意思了。
話雖如此,這裡的陽光可是很強烈的,我們的房間朝東,夏天日出很早,不要說太陽曬到屁股,簡直是刺得你張不開眼,我有好一段時間只要閉上眼睛就看見一個小太陽,這情況直到花錢做了百分百不透光的雙層窗帘後才得以改善。洋人只要是晴天都會向你表現他們的興奮,那陣子我們被曬得頭昏腦脹,有時不解風情地回以我們喜歡下雨,只見對方目瞪口呆像是遇見了什麼怪物。
傘在這兒不是必備器具,因為很少滂沱大雨,而且氣候乾燥,即使淋濕了也不要緊,一會兒就乾了,所以北美的人都不興打傘。我們有一次在台北為雨所困,解套的辦法就是買把傘,走廊賣傘小販講得口沫橫飛:傘骨密實再大的風也吹不翻,不沾水傘布抖一抖雨珠全落,省了傘套的麻煩,但這傘不便宜,因為好用又堅固。既然這麼好的傘當然也帶來溫哥華了,放在車座邊以備不時之需,此後每逢下雨都優雅地開傘下車,看看周圍狼狽的落湯雞,頗有一份尊貴之感,進門前抖抖水也果然俐落。在Mall裡面走過兩條街以後,覺得怪怪這傘怎麼那麼重啊?原來是傘骨太密枝枝鐵造,拿久了自然四兩變千斤,看路上行人都雙手空空步履輕快,只有我像提著豬八戒的大鐵耙在逛街。
節日多是此地的另一特色,加拿大各省的公眾假期並不完全相同,BC省八月第一個週一是BC Day,下半年每個月都有假可放。此外,九月開學了,第二週的禮拜一某些小學的老師們要參加開學會議,學生依例放假一天,羨煞其他地方的小朋友。
代客買賣美國股票的經紀商每逢美國或加國假期都停止交易,投資人在美國開盤而加國放假的節骨眼裡坐失進出良機也只能乾著急,難怪金融市場無法跟上美國。很多展覽館與藝術中心星期一都不開放,有的要到星期二中午才開門。倒是日用消費市場的營業時間長,一週七日天天朝九晚九,Save on Food更是從早上八點開到晚上十點,你想晚上九點鐘以後誰會去買東西呢?到停車場一看卻是車水馬龍,直到打烊前幾分鐘還有許多忙了一整天的上班族在趕著購物。
西方國家很多放假的節日是訂在某月的第幾個星期一,省得政府每年為湊合連續假期要找理由挪動節日,又要向工商業主解釋半天,這點確實高明。不方便的地方是,如果想查一下那一年的什麼節日是幾月幾號,如果沒有萬年曆在手邊,可要大費周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